或许这是身边大部分人互联网技术人的心声。35岁,对于大多数互联网技术人(程序猿)来说,已然成为自己职场进阶的一道‘门槛’。伴随着网上传言华为公司清理35岁以上员工,网上35岁被裁的例子层出不穷,真假另当别论,但身边大部分程序猿普遍感受到来自“35岁焦虑”的深深恶意。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一是本身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积极向上(略过)工作三年的程序猿,而身边又围绕着一群普遍焦虑的并相互散发着焦虑气味的猿群,让我有种想改变他们的冲动(装)。二是最近关注到同事在备考PMP,可能也面临焦虑,而我也同样因此加入了备考当中(随大流)。仔细想来,做事情有时往往都是先加入自己的todo,然后,再去开始思考如何去做,我认为这才是做事的正确顺序,同样也是避免焦虑的一种方式。
写这篇文章之前,也和一个最亲近的同学进行了比较深度的讨论,自己也思考了接下来要做的一些事,来避免陷入“35岁焦虑”的陷阱,下面,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下我们讨论的过程和自己思考的过程,希望能给同样处于这个阶段的童鞋,有所启发,内容大致分为以下4个部分:
-
工作三年,是否对自己有一个定位?
-
转型管理,是走技术线还是业务管理线?
-
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
-
我该如何去做?
“你最擅长什么呀?你觉得你在哪方面比较突出?”,“你目前的劣势在哪里?”,“你希望以后往哪方面发展?”。这可能是面试过程中,面试官询问的最普遍的几个问题,也是对你本身定位的了解。可往往在这些问题被问出来时,我们才去思考,我们到底擅长什么,我们自己的劣势在哪,通常会回答地比较潦草,这就给面试官一种自身定位不清的印象。其实,认清自己,真的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要刻意的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并且时刻地去反省、反思我们本身的问题。比如“你最擅长什么?”,我认为,最擅长的事情就自己感觉做起来最得心应手,并且做完之后有种成就感的事情,比如,经常能帮助同事去解决技术实现上的难点,这可能就是在技术上比较突出;也有的,在与产品沟通业务需求时,总能提供出比较优的业务解决方案,这可能是在业务方面比较突出。当然,这取决于你平时的大部分的表现,需要自己反思,自己的大多数表现是怎样的。这其实也间接的引出了我们以后两个大概的方向:技术管理和业务管理。
上面讲到,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之后,可能就是选择了,选择是比较困难的,并不是说到你擅长什么,就选择什么,当然这样赢面比较大,很多人虽然技术尚可,但依然向往着往业务方向发展,因为那里空间更大。当然有些人沟通能力,业务能力都很强,但依然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个方向,想要尝试技术方向。这就体现了自己的选择重要性,但是,我依然坚持,如果你感觉自己还年轻,就需要多去尝试自己想要的,不要停留“我改变了之后,不合适了怎么办?”的想象中,这是我想给出的建议,也是我一直所坚持的。
选择固然重要,但我们还需要对技术,对业务管理所要具备的一些特质有所了解。
走技术方向发展,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选择的一条线,因为这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情。个人认为,如果坚持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要对技术要有足够的专注度,做技术管理,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自己本身的技术过硬。还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深度和技术广度,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你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向下管理。
走业务方向发展,如果是普通开发,个人认为这是有一定转型压力的,如果不是一开始就从事产品设计工作,而是从开发转型产品管理,则需要有比较强的业务需求抽象能力。开发转型产品,往往会携带着固有的技术思维,当然,这不是坏事,坏就坏在,用技术的思路去解决业务问题,要永远记住,技术是服务于业务。所以,转型初期,需要摆脱一下技术思维,业务来的时候,不要考虑用什么新的技术去解决它,实现它,而是我这个业务需求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需要哪些技术来支持实现它。另外,必不可少的,就是沟通能力。
前面说这么多,可能很多人想知道,我是如何选择的。我是选择了一条更加稳健的路径,首先,我的方向是确定的,我会逐渐往业务管理方向发展,但目前,我还是以技术为主,附以学习PMP,因为做项目管理还是要有一些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另外加强自己在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慢慢地来锻炼自己带项目的能力。当自己能独立带领team去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时,我可能就会更多往一些专业领域去靠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去加深自己对某个行业的理解研究,能够慢慢形成自己在某个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这就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大概的职业规划。
如何去做,首先的首先,我个人认为,提前去做,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下面提到的各种能力,技能都要提前去刻意地自我培养,自我提高。我还是从侧重技术线和业务线两方面去说,最后是说一下,无论是技术还是业务,要转型成为一名leader,都需要具备的一些软实力。
-
技术的广度和深度,缺一不可。
-
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
侧重技术方面,那技术能力强,这个必不可少,主要表现在广度和深度上,可能有人会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投入变少了,技术逐渐变的落后了,确实存在学习投入变少的现象,但是并不会妨碍你技术广度和深度的精进。其实,技术高度的提升,并不是你会的东西变多了,你研究的东西变深了,而是你技术思维,思想的提升。如果你职业的前几年投入较多的精力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技术,那你一定要培养自己向上抽象的能力,技术也是有共性的,各式各样的框架,技术,语言,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或几种设计原理和思想,所以,一定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了一门技术,要时常思考,它和哪门技术差不多,形成知识关联。一旦,当你有了一定的积累,你站的高度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具备一定业务能力,要成为一个技术leader,你说你只专注于技术,这是万万不能的,或者说,你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就甭想成为技术leader。我想这都比较容易理解,当一个业务需求下来的时候,你是要负责熟悉业务,决策技术并落地,如果不能很好的熟悉业务,那必然就会影响到产品的进展。
侧重业务方面,就需要对业务有全面的了解,所有的业务流程,业务影响力以及产品在市场的定位,包括产品的战略价值,某块业务对于整体产品的影响。可以说,已实现的产品,没有人比技术更熟悉业务。但是,如果你侧重业务方面,你需要有业务需求的抽象能力,就是怎么能把一个业务需求抽象成一个产品流程来完成的能力,这是技术所不具备的,所以你需要足够的熟悉整体的业务流程及运作方式。
产品设计能力,这是在拥有整体业务能力基础上,下一步该实施的工作,业务意识,需求了解,都还是停留在思维层面,产品的设计能力,才是将这些想法落地的真正一步。即使你的想法再好,业务意识再强,都需要有一个产品来给你作为支撑,或者说证明。
-
沟通,积极主动的能力
-
快速学习和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
时间、情绪管理的能力
-
team意识
沟通,我觉得无论对于技术管理,还是业务管理来说,都是一个的必备能力,如果说工作多年,连自己的沟通问题都没有解决好,那就很难在管理的路上走远。因为走上管理道路,必须要经过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各个产品线,不同level的人沟通,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沟通问题,你会发现工作很难推进。另外,一定要保持自己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因为,在沟通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可能每天都在自我否定中度过,并会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能力,这时,反思的同时,你还是需要积极主动的沟通解决方案,不能在自我否定中变得被动。
快速学习的能力,在管理的道路上,你的认知可能每天都会被打破,有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不上认知的改变,就需要具备一种快速学习的能力,前面也有提到,凡是某个领域的知识,它都是有共性的东西,一定要基于这些共性去学习新的知识,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嘛。认知的打破,我理解的是一种固式思维的打破,并不会突破领域的边界。就比如说,我在吃瓜,瓜在吃我,就是这么回事,都还是在我、瓜之间发生的事。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挺难的。做技术开发的,我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知道的都挺多,聊天的时候都能够侃侃而谈,但是,真正让你去系统地讲一个东西,你就讲不出来了,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信息太碎片化了,从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说白了就是没有积累,深度思考形成产出。怎么做,我建议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个todo-list,可能碎片性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时间获取到的,当你觉得这个碎片有价值时,做一件事,先加入自己的todo,事后一定要去通过碎片去延伸,思考与以前获取的信息的关联性,最好能形成产出--文章或者笔记,编写文章或笔记的时候,又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觉得一件事想的特别清楚,但当记录下来时,发现还是不够清晰,逻辑也不合理,如果这样表述给别人,别人也可能不理解,所以,记录又是一个思考过程。这样反复的练习,知识技能就会形成自己的体系。
时间管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段时间,会发现时间不够用,各种会议,沟通呀,时间被碎片化。晚上加班2小时,又发现也没干成啥事,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过去了,这些都是时间管理做得不够好。个人认为,时间管理就分两类,必须马上去做的和非必须马上去做的。不要相信什么早上起来把一天的规划都做好,几点几点要做哪些事等等。我的建议是,遇到马上去做的事情,马上去做(比如开会,评审等);非马上去做的,按todo列表去做,不需要对时间进行刻意的安排。另外,情绪管理,我个人认为这往往是技术同学比较容易忽视的点,技术同学的思维大多比较理性,总有种对事不对人的感觉,但往往这种思维更容易传递出来负面情绪。所以当与人沟通过程中,需要多总结反思,然后,多学习身边情商比较高的同学的言行举止,不需要刻意地改变,但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问题就解决地比较容易。
需要有team思维,人普通固化在某个阶层,更多的是因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果你要转型管理,一定先要将思维转变过来,即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多站在团队和团队成员的角度,不能过度凸显自己的技术业务能力,而是多带team成员进步,放手交给自己的组员去做事,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你只需要适时的引导一下就好。因为要做成一件大事,仅仅依靠一个优秀的leader是完不成的,需要有一个优秀的team才能完成的更好。
送您一张需求管理计划表:
项目名称: 准备日期:
需求收集:
分类:
排序:
跟踪:
配置管理:
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