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培东方
PMP®1月班报名招生正在进行

点击咨询

35岁开发工程师,如何选择转型?

发布时间: |2021年05月21日 | 点击次数:| 关键词:PMP,PMP培训,PMP认证,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优培东方
或许这是身边大部分人互联网技术人的心声。35岁,对于大多数互联网技术人(程序猿)来说,已然成为自己职场进阶的一道‘门槛’。伴随着网上传言华为公司清理35岁以上员工,网上35岁被裁的例子层出不穷,真假另当别论,但身边大部分程序猿普遍感受到来自“35岁焦虑”的深深恶意。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一是本身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积极向上(略过)工作三年的程序猿,而身边又围绕着一群普遍焦虑的并相互散发着焦虑气味的猿群,让我有种想改变他们的冲动(装)。二是最近关注到同事在备考PMP,可能也面临焦虑,而我也同样因此加入了备考当中(随大流)。仔细想来,做事情有时往往都是先加入自己的todo,然后,再去开始思考如何去做,我认为这才是做事的正确顺序,同样也是避免焦虑的一种方式。
写这篇文章之前,也和一个最亲近的同学进行了比较深度的讨论,自己也思考了接下来要做的一些事,来避免陷入“35岁焦虑”的陷阱,下面,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一下我们讨论的过程和自己思考的过程,希望能给同样处于这个阶段的童鞋,有所启发,内容大致分为以下4个部分:
  • 工作三年,是否对自己有一个定位?

  • 转型管理,是走技术线还是业务管理线?

  • 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

  • 我该如何去做?

 

01

自身定位

 

“你最擅长什么呀?你觉得你在哪方面比较突出?”,“你目前的劣势在哪里?”,“你希望以后往哪方面发展?”。这可能是面试过程中,面试官询问的最普遍的几个问题,也是对你本身定位的了解。可往往在这些问题被问出来时,我们才去思考,我们到底擅长什么,我们自己的劣势在哪,通常会回答地比较潦草,这就给面试官一种自身定位不清的印象。其实,认清自己,真的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要刻意的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并且时刻地去反省、反思我们本身的问题。比如“你最擅长什么?”,我认为,最擅长的事情就自己感觉做起来最得心应手,并且做完之后有种成就感的事情,比如,经常能帮助同事去解决技术实现上的难点,这可能就是在技术上比较突出;也有的,在与产品沟通业务需求时,总能提供出比较优的业务解决方案,这可能是在业务方面比较突出。当然,这取决于你平时的大部分的表现,需要自己反思,自己的大多数表现是怎样的。这其实也间接的引出了我们以后两个大概的方向:技术管理和业务管理。

02

转型管理,选择技术线还是业务线

 

上面讲到,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定位之后,可能就是选择了,选择是比较困难的,并不是说到你擅长什么,就选择什么,当然这样赢面比较大,很多人虽然技术尚可,但依然向往着往业务方向发展,因为那里空间更大。当然有些人沟通能力,业务能力都很强,但依然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个方向,想要尝试技术方向。这就体现了自己的选择重要性,但是,我依然坚持,如果你感觉自己还年轻,就需要多去尝试自己想要的,不要停留“我改变了之后,不合适了怎么办?”的想象中,这是我想给出的建议,也是我一直所坚持的。
选择固然重要,但我们还需要对技术,对业务管理所要具备的一些特质有所了解。
技术:普通开发->开发组长->CTO.
业务:普通开发->「产品经理(项目经理)」.
走技术方向发展,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选择的一条线,因为这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事情。个人认为,如果坚持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要对技术要有足够的专注度,做技术管理,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自己本身的技术过硬。还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深度和技术广度,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你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向下管理。
走业务方向发展,如果是普通开发,个人认为这是有一定转型压力的,如果不是一开始就从事产品设计工作,而是从开发转型产品管理,则需要有比较强的业务需求抽象能力。开发转型产品,往往会携带着固有的技术思维,当然,这不是坏事,坏就坏在,用技术的思路去解决业务问题,要永远记住,技术是服务于业务。所以,转型初期,需要摆脱一下技术思维,业务来的时候,不要考虑用什么新的技术去解决它,实现它,而是我这个业务需求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需要哪些技术来支持实现它。另外,必不可少的,就是沟通能力。

03

我的选择

 
前面说这么多,可能很多人想知道,我是如何选择的。我是选择了一条更加稳健的路径,首先,我的方向是确定的,我会逐渐往业务管理方向发展,但目前,我还是以技术为主,附以学习PMP,因为做项目管理还是要有一些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另外加强自己在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慢慢地来锻炼自己带项目的能力。当自己能独立带领team去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时,我可能就会更多往一些专业领域去靠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去加深自己对某个行业的理解研究,能够慢慢形成自己在某个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这就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大概的职业规划。

04

如何去做,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

 
如何去做,首先的首先,我个人认为,提前去做,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下面提到的各种能力,技能都要提前去刻意地自我培养,自我提高。我还是从侧重技术线和业务线两方面去说,最后是说一下,无论是技术还是业务,要转型成为一名leader,都需要具备的一些软实力。
侧重技术方面:
  • 技术的广度和深度,缺一不可。

  • 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

侧重技术方面,那技术能力强,这个必不可少,主要表现在广度和深度上,可能有人会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投入变少了,技术逐渐变的落后了,确实存在学习投入变少的现象,但是并不会妨碍你技术广度和深度的精进。其实,技术高度的提升,并不是你会的东西变多了,你研究的东西变深了,而是你技术思维,思想的提升。如果你职业的前几年投入较多的精力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技术,那你一定要培养自己向上抽象的能力,技术也是有共性的,各式各样的框架,技术,语言,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或几种设计原理思想所以,一定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了一门技术,要时常思考,它和哪门技术差不多,形成知识关联。一旦,当你有了一定的积累,你站的高度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具备一定业务能力,要成为一个技术leader,你说你只专注于技术,这是万万不能的,或者说,你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就甭想成为技术leader。我想这都比较容易理解,当一个业务需求下来的时候,你是要负责熟悉业务,决策技术并落地,如果不能很好的熟悉业务,那必然就会影响到产品的进展。

 

侧重业务方面:
  • 全局的业务意识。

  • 产品设计能力。

侧重业务方面,就需要对业务有全面的了解,所有的业务流程,业务影响力以及产品在市场的定位,包括产品的战略价值,某块业务对于整体产品的影响。可以说,已实现的产品,没有人比技术更熟悉业务。但是,如果你侧重业务方面,你需要有业务需求的抽象能力,就是怎么能把一个业务需求抽象成一个产品流程来完成的能力,这是技术所不具备的,所以你需要足够的熟悉整体的业务流程及运作方式。
产品设计能力,这是在拥有整体业务能力基础上,下一步该实施的工作,业务意识,需求了解,都还是停留在思维层面,产品的设计能力,才是将这些想法落地的真正一步。即使你的想法再好,业务意识再强,都需要有一个产品来给你作为支撑,或者说证明。

 

软实力:
  • 沟通,积极主动的能力

  • 快速学习和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 时间、情绪管理的能力

  • team意识

沟通,我觉得无论对于技术管理,还是业务管理来说,都是一个的必备能力,如果说工作多年,连自己的沟通问题都没有解决好,那就很难在管理的路上走远。因为走上管理道路,必须要经过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各个产品线,不同level的人沟通,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沟通问题,你会发现工作很难推进。另外,一定要保持自己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因为,在沟通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可能每天都在自我否定中度过,并会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能力,这时,反思的同时,你还是需要积极主动的沟通解决方案,不能在自我否定中变得被动。
快速学习的能力,在管理的道路上,你的认知可能每天都会被打破,有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不上认知的改变,就需要具备一种快速学习的能力,前面也有提到,凡是某个领域的知识,它都是有共性的东西,一定要基于这些共性去学习新的知识,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嘛。认知的打破,我理解的是一种固式思维的打破,并不会突破领域的边界。就比如说,我在吃瓜,瓜在吃我,就是这么回事,都还是在我、瓜之间发生的事。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是挺难的。做技术开发的,我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知道的都挺多,聊天的时候都能够侃侃而谈,但是,真正让你去系统地讲一个东西,你就讲不出来了,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信息太碎片化了,从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说白了就是没有积累,深度思考形成产出。怎么做,我建议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个todo-list,可能碎片性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时间获取到的,当你觉得这个碎片有价值时,做一件事,先加入自己的todo,事后一定要去通过碎片去延伸,思考与以前获取的信息的关联性,最好能形成产出--文章或者笔记,编写文章或笔记的时候,又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觉得一件事想的特别清楚,但当记录下来时,发现还是不够清晰,逻辑也不合理,如果这样表述给别人,别人也可能不理解,所以,记录又是一个思考过程。这样反复的练习,知识技能就会形成自己的体系。

时间管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段时间,会发现时间不够用,各种会议,沟通呀,时间被碎片化。晚上加班2小时,又发现也没干成啥事,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过去了,这些都是时间管理做得不够好。个人认为,时间管理就分两类,必须马上去做的和非必须马上去做的。不要相信什么早上起来把一天的规划都做好,几点几点要做哪些事等等。我的建议是,遇到马上去做的事情,马上去做(比如开会,评审等);非马上去做的,按todo列表去做,不需要对时间进行刻意的安排。另外,情绪管理,我个人认为这往往是技术同学比较容易忽视的点,技术同学的思维大多比较理性,总有种对事不对人的感觉,但往往这种思维更容易传递出来负面情绪。所以当与人沟通过程中,需要多总结反思,然后,多学习身边情商比较高的同学的言行举止,不需要刻意地改变,但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问题就解决地比较容易。

需要有team思维,人普通固化在某个阶层,更多的是因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果你要转型管理,一定先要将思维转变过来,即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多站在团队和团队成员的角度,不能过度凸显自己的技术业务能力,而是多带team成员进步,放手交给自己的组员去做事,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你只需要适时的引导一下就好。因为要做成一件大事,仅仅依靠一个优秀的leader是完不成的,需要有一个优秀的team才能完成的更好。

送您一张需求管理计划表:

 

项目名称:                        准备日期:                     
需求收集:



 
分类:


 
排序:


 
跟踪:


 
配置管理:


 
检验:


 




35岁开发工程师,如何选择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便是【35岁开发工程师,如何选择转型?】的全部内容。大多文章纯属本网站原创,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标题:35岁开发工程师,如何选择转型? 地址:http://sz.hxtdpx.com/5769.html

PMP近期热点

学员感言

1.来自广州的赵同学:

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有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经历了时长两个月的pmp培训,过程虽然辛苦,但是结果说明了一切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的老师认真负责专业,特别是刘老师在线上课讲解pmbok难点考点,还悉心答疑。经过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PMP培训过程,我一次性5A通过了考试,希望更多的人选择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通过有效的过程能提高你的通过几率!

2.来自深圳的王同学:

报读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也是对比了几家之后才报的,讲课老师辅导老师都非常专业,主要是看中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的服务,包括网络课(不同的班还有面授课程)+超级全面的海量题库练习包括单元的综合的重点题的+模拟考试+讲解+考前辅导与评估(这很重要)能够给出专业评价并辅助预估通过可能性……总之很棒,跟上老师节奏都可以轻松通过,不错的培训机构,个人非常认可。

3.来自上海的陈同学:

很早接触项目管理而且工作,但由于公司要求有PMP认证证书才能正式命名为项目经理,后经同事(同事是在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机构顺利拿到PMP证书)介绍,报名参加了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PMP培训。 为了让我们学生能顺利通过PMP考试并获取到证书,刘老师总是不怕辛苦坚持利用每周4-5天晚上时间及安排的面授公开课方式,生动、切合实际地将枯燥乏味项目管理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及其生动幽默的方式进行讲解,授予学生学习方法和思路,结合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几个月的自身学习,使得顺利通过考试。

4.来自北京的王同学:

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是我工作以后接触的第一个培训机构,2015年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我想报考PMP。但是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机构太多了,各种评价褒贬不一。但是通过分析之后,我选择了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PMP培训。事实证明,做了调查后作出的选择不会太差,通过接近3个月的准备学习之后,我在第一次PMP考试时就顺利通过了PMP认证,拿到了PMP证书。本以为拿完证书后跟慧翔就算是byebye了,但是更可贵的资源才开始。通过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的学友群,我们定期组织活动,群上跟学友交流,认识了更多的同行朋友,甚至可以说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资讯。 最后,认真地说如果想学PMP,我推荐优培东方(原广州慧翔)。